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梅悦萱的博客

解读管理 分享观点 启迪智慧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

文章分类

由《家产》中晚辈的协调与指挥而引发的思考  

2012-03-03 22:25:30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电视剧《家产》中,当老爷子去世,三个儿子为争夺家产而产生第一次冲突时,是刚从国外回来的外甥起到关键的协调作用,并给所有长辈们和同辈们分派了任务。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同时,也树立了威严(略带一点强势的威严)。这种“下级(晚辈)协调”是否在企业也同样奏效呢?

企业中相关各方的协调通常由他们的上级来进行,其中蕴含的假设无非有两个:一是上级知道的更多,也可能更聪明;二是上级拥有更多权力。在我们这样“权力距离”较大的文化国度,相信领导裁决得更科学,不如说更依赖领导的更大权威(权威被假设是聪明)。因此,从这种意义上讲,如果上级领导不能作为一个“智者”,或不能了解整体业务地图以及关键问题之所在,只是依赖组织赋予的权威,以及“和稀泥”的本领,从长期看,恐怕得不到下属的真正认可与尊重。这种情况在科研机构、高校,尤其是这样。这也是为什么,在这样的组织中,管理者首先应该从专业发展起来(高校中的系主任、院长、校长等通常必须有自己的专业,而且是教授)。

同级之间的协调与配合,在当今组织中也已经非常普遍了,这也是他们的上级“例外管理”的结果。随着组织中跨职能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完善,同级间的信息分享、互动以及相互协调,正变得越来越普遍,除非出现重大分歧事件,他们才可能寻求更高上级的协调。

同样地,偶尔的下属协调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。抛开权力行使、面子等“虚伪的外衣”,或许“下属”更“聪明”(学历、大家认可的特殊经历和技能、熟悉工作等),理论上讲,“下属”也可以作为“协调者”(靠智慧和专长,而不是权威),尤其是几位上级争执不下(甚至各怀鬼胎,或互有把柄被人掌握时),又找不到“合适的领导”出来协调时,可能更是这样。在权力距离小的国家以及平等、创新的组织文化中,“真正的”协调者可能并不是“单一指向的”,也可能并不是“固定的”。

但下属(晚辈)的协调与指挥应该尽可能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和少的次数,尤其在权力与等级严格的文化下。否则,人家就会质疑“领导”和“上级”的存在价值,无论是领导的上级还是领导的下属;同时,作为下属你协调多了,领导没面子,你也就没机会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1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